2023年8月「碳權交易交易所」正式揭牌,12月便完成首批碳權交易,全球減碳腳步加快,台灣近年也跟上步伐,在這波ESG的浪潮下,不只傳統產業、科技業首當其衝,使用大量鋼筋水泥的不動產營造業也將受到影響,讓開發商們不得不繃緊神經,面對這波「綠色浪潮」。
除了最上游的鋼筋、水泥,建設最末端的建商們,也紛紛對於ESG碳排問題、永續開發,開始超前部署、增設部門,為的就是因應這波綠色浪潮。其實台灣對於碳排問題,已晚了先進國家不少,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表示,台灣民眾對1.5蚓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「溫水煮青蛙」,大部分人都不太有感,其原因可歸納為「三低」,第一電費低,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.6849元,為全球第5低,工業用電2.7624元為全球第3低。
第二是碳費低,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的碳費費率,預計以每噸300元開徵,且可享2.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;「碳費先行、銜接碳稅」,陳重仁認為,先求有、再求好,企業對於淨零碳排就是得做,這是不可逆的減碳使命。
碳稅開徵 開發商直呼:將衝擊營建成本
最後就是低薪問題,陳重仁表示,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,就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,民眾對減碳意識低,自然降低減碳推動力道。
台灣以出口為導向,節能減碳無法置身事外,不動產業雖不在第一波課稅名單,但已讓不少開發商認為,開徵碳稅將大幅衝擊營建成本,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林正雄就說,未來開徵碳費,可能會增加鋼筋、水泥的成本,房價恐提前反應,包括預售屋、新成屋的售價,預期5年內將增加整體營建業至少15%以上相關成本,這也會反映在房價上。
建商們的「碳焦慮」其來有自,疫情後這波通膨引發的原物料、工資上漲,已讓建商苦不堪言,小型建商資金少,負擔加重,不少小基地危老案也面臨一開工就賠錢的窘境,若之後再加上這筆碳費支出,恐成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,未來課徵碳費後,預估影響營建成本約15%,日前就有水泥公司報價預估,平均成本會漲15%,公司也早已投入200∼300萬進行碳盤查,提前部署。賴正鎰說,環境部稱碳費對房價影響只有1%,但公司內部評估,應會影響3至5%。
上櫃建商亞昕國際董座姚連地也說,這幾年原物料一直漲,不動產稅負也加重,即將開徵的碳費,對建案造價肯定會受到影響,只是目前還不知道會漲多少,但可以確定的是,建築成本一定會上漲。
ESG商辦成主流 加速中古商辦轉型
除了碳費徵收,建案跟上ESG步伐也是未來趨勢,目前營建業速度最快的當屬商辦和廠辦產品,由於不少業者在承租或購置商廠辦時,會一併考量是否有ESG來為企業加分,也讓這類具備ESG的新興商辦,成為市場主流。
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,ESG浪潮席捲全球,企業的綠色需求也越來越強烈,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示,營造建築部門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近4成,建築物加速往淨零的路徑前進,成為不動產業的重要議題。
高力國際也盤點目前台北市中心七大辦公商圈,共128棟約105萬坪的純商辦大樓,其中屋齡在10年內的有28棟、11∼20年的有23棟,而屋齡在21年以上的有77棟,是商辦存量中佔比最大的一群,也是最急需改善建築轉型的一群。
預估台北市中心接下來的5年內尚有逾22萬坪的新增供給問世,未來商辦市場新舊大樓競爭的局面將白熱化,既有大樓如何在這波新舊競爭的浪潮中,提升並改善軟硬體設備以留住客戶並符合建築能效的期望,也成為既有大樓房東需提前思考的重要策略。
商廠辦百花齊放 M型化明顯
面對要求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、碳稅法規、國家政策,建築業除了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認證追求最高等級,也紛紛尋求國際廣泛認可的LEED、WELL、GRESB等官方認證,以爭取高端租客、買方青睞,商辦價量條件差異化,加速新、舊大樓洗牌。
而近幾年商廠辦成為新推案主角,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「工業倉儲類」及「辦公服務類」建照量核發量共達354萬坪,使照核發則達311萬坪,兩者皆為1999年統計以來次高紀錄。
鼎越開發執行副總張嘉文表示,北市商辦正處於臨百花齊放的格局,供給增加,但企業剛需同樣強勁,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,企業升級辦公室,而明年碳費開徵後,預估商辦M型化波動的將更劇烈。
張嘉文分析,精華區老商辦面臨軟硬體條件差距大,以及改建費用驚人等困境,將加速退出市場投入改建,而符合指標的商廠辦不僅有綠色溢價優勢,即便面臨爆量供給壓力,仍擁有競爭優勢。